120亿光年外港盛国际,一片水蒸气云团正刷新人类对宇宙含水量的认知
在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猎户座方向的天猫座区域,漂浮着一片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型水蒸气云团。当科学家计算出它的含水量时,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顿时显得渺小不堪——这片宇宙级水库的蓄水量,相当于地球海洋总水量的140万亿倍。
这片横跨数百光年的超级水汽云,环绕着一个名为APM 08279+5255的神秘天体。这个天体属于宇宙中最耀眼的存在——类星体。其核心沉睡着一个质量达太阳200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吞噬周围物质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亿个太阳的光芒。
面对这颗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类星体,科学家如何能观测到其周围的水汽?答案在于宇宙自身的“放大镜”——引力透镜效应。
当类星体APM 08279+5255发出的光线穿越宇宙时,途中若遇到大质量天体(如星系团),空间会发生弯曲。如同通过透镜看物体,目标的亮度和尺寸被放大数百倍。正是借助这一效应,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才能捕捉到这个遥远水世界的微弱信号。
展开剩余78%2008年,两个独立研究团队分别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加州理工学院亚毫米波望远镜(配备Z-Spec仪器)和法国阿尔卑斯山的布雷高原干涉仪,对这一区域展开观测。这些设备能探测毫米和亚毫米波长的辐射,专门捕捉太空中水分子发出的独特光谱信号——科学家称之为“水分子指纹”。
当光线穿过这片水蒸气云时,特定波长的光被水分子吸收港盛国际,形成特征谱线。通过分析这些谱线的强度与分布,研究人员最终计算出:这片云团的水蒸气总质量相当于10万颗太阳,构成已知宇宙中最大的“水库”。
这个宇宙级水库的环境对人类而言堪称地狱。尽管温度低至零下53摄氏度,但在天文学尺度上,这却算得上“温暖”——比银河系平均温度高出5倍。
云团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层的300万亿分之一,却比银河系平均密度高出10至100倍。在类星体强烈的X射线和红外辐射“轰炸”下,水分子以等离子态奇异存在,颠覆了传统认知中水仅存于低温环境的理论。
如此巨量的水从何而来?研究认为,水分子由类星体吸积盘中的氢氧原子结合而成。当黑洞吞噬周围物质时,释放的高能辐射将气体盘中的原子“组装”成水分子。在足够冷的区域,这些分子会凝结在尘埃颗粒上形成冰晶,随时间积累形成彗星或小行星。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发现暗示水在宇宙中出现的时间远比预想的要早。我们观测到的其实是120亿年前的景象,那时宇宙年龄仅约16亿年。2025年《自然·天文学》的最新研究甚至表明,宇宙大爆炸后1-2亿年,第一代恒星就可能通过超新星爆发产生氧元素,促成水的形成。
水分子在宇宙中其实并不罕见。作为氢氧结合的简单化合物港盛国际,水广泛存在于星际尘埃、彗星、行星和卫星中。但APM 08279+5255周围的水储量仍令人震惊——它相当于银河系总含水量的4000倍。
许多人好奇:如此巨量的水是否可能孕育生命?答案令人遗憾。这片水蒸气云位于黑洞的强烈辐射场中,环境极端且动荡。水只是生命存在的要素之一,还需要适宜的温度、稳定的大气层和化学平衡等多重条件。
不过,这一发现为地球水的起源提供了线索。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初期,表面温度极高,原始水分都被蒸发。随着地球冷却,携带水冰的小行星和彗星持续撞击,最终形成原始海洋。科学家推测,类星体周围形成的冰体也可能通过类似方式,为新生行星带去生命之源。
APM 08279+5255的发现仅是开端。银河系中心黑洞周围也已探测到相当于3000亿个地球海洋的水储备,表明这类“超级水库”在星系演化中可能普遍存在。
新一代观测设备将深入探索宇宙水的分布:
ALMA射电望远镜阵列:能探测早期宇宙中含水行星的微弱辐射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水蒸气
平方公里阵列(SKA):2024年开建的超大规射电望远镜网络
中国“地球2.0”望远镜:计划2026年发射,专攻类地行星搜寻
这些观测将验证2025年阿联酋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新理论——水可能在宇宙诞生初期就广泛存在,甚至为早期宜居行星的出现创造条件。
有人曾幽默地畅想:“那个超级水库里的鱼是不是像地球这么大?弄条回来够70亿人吃多少年啊!”然而距离的鸿沟无法跨越——这些水远在120亿光年之外,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触及。
当我们凝望APM 08279+5255的光芒,其实是在回望宇宙16亿岁的“童年”。这片水的存在证明:即使宇宙尚在幼年,生命的基本元素已悄然就位。随着韦伯望远镜等新一代观测设备投入工作,更多宇宙水世界的秘密将被揭开,指引我们解答生命是否在宇宙中广泛存在这一终极问题。
或许在某个环绕红矮星运行的宜居行星上港盛国际,来自类星体冰晶的宇宙之水,正滋养着人类尚不知晓的生命形态。
发布于:四川省红腾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